来源: 日期:2011-11-23 阅读量:532
随着我国这些年奶牛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和产奶量、效益等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奶牛养殖的各阶段饲养和细节管理已经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奶牛的体重管理与重视程度相对来讲却是落后并被忽略。因此本文就大体型美加品系奶牛的体重问题做一些浅略的综述,并愿意与同行们交流和学习。 1 小母牛的体重管理 1.1 评价小母牛饲养的标准 小母牛是牛场的未来。奶牛在产犊之前不能为牛场赚钱,而且还得消耗资源。在美国管理条件最好的奶牛场也得需要1-1.5个泌乳期才能完全收回对小母牛饲养的总投入。现实生产中管理者和饲养人员很可能忽视不产奶小母牛的喂养,因而降低了对它们的管理水平,有时为了缩减开支,有些奶牛场采取减少对小母牛的管理费用和措施。然而,这种减少短期费用的做法可能会造成长期经济效益的影响和损失。例如,饲喂不足,畜舍不足以及卫生条件差对整个牛群的盈利会有直接的副作用。因为:未得到正常发育的小母牛可能会影响未来的产奶潜力;生长缓慢的小母牛饲养期延长,头胎产犊时间推迟,结果生产费用增加;发育不良的小母牛产头胎时发生难产的几率增加。因而为保证小母牛的健康生长发育,应预先制定管理方针以便获得小母牛饲养费用最低和产奶潜力最大。 评价小母牛的生长发育水平传统方法采用尺子进行丈量,利用公式计算,耗费人力,难以长期坚持,此项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不易真正做到位。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对各个阶段奶牛体重的准确记录,进行数据化管理,正确指导生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达到饲养目标提供依据。 评价小母牛饲养的标准: (1) 新生小牛以及小母牛的总死亡率低于5%; (2) 产头胎时小母牛的生长发育以及体重均达到合适的标准; (3) 产头胎的平均月龄低于24个月。 一些聪明的管理者常常有意推迟小母牛第一次泌乳时间试图改善其第一次泌乳性能,但是更好的策略是调整小母牛的饲喂和生长速率从而使小母牛在22-24月龄产犊时得到充分发育。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1) 减少难产发生率; (2) 增加奶牛整个生产寿命的产奶量; (3) 减少饲养费用; (4) 维持牛群合理结构的小母牛最少数量。 饲养小母牛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小母牛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生长速率。生长速率太慢或太快都不好,这时因为:生长太慢会推迟青春期、配种时间及产犊月龄,对经济影响极大;生长率太快,特别是在青春期之前(9-10月龄)会对产奶潜力产生副作用。一般来讲,若小母牛的体重达到其完全成熟时体重的40%时就进入青春期,产前几天头胎怀孕母牛的体重应当是其完全成熟体重85-90%,分娩后几天的体重应当达到其成熟体重的80-85%。母牛最后的15-20%体重是在以后的2-3个泌乳期逐渐获得的。 1.2 小母牛的生长率 生长率快慢决定了需要多长时间小母牛才能达到性成熟,也就是说决定母牛产第一胎时的年龄。大型奶牛理想的生长率为750-900克,理想的产头胎年龄为23-24月龄。这能带来以下好处: (1) 投资回收快; (2) 减少各种花费; (3) 维持群体规模所需要的小母牛头数少; (4) 提高奶牛整个一生的生产能力; (5) 遗传改良进程加快。 但是生长过快也会带来以下缺点: (1) 精饲料需求或高质量粗饲料需求量加大; (2) 若生长率控制不当,难产率增高; (3) 小母牛的日粮配方不适当可能对泌乳性能有副作用。 1.3 生长率和管理水平 小母牛生长率是衡量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小母牛从出生到产头胎各个时期对饲喂、畜舍、保健以及其他管理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许多奶牛场,断奶后的小母牛比断奶前的小母牛以及泌乳期母牛的管理要粗,而且一般是饲喂最差的日粮并圈养在条件最差的畜舍中。未断奶的小牛要单独关养,然而断奶后的小母牛通常是分组饲养,分组越细越均等,越容易满足小牛队饲养管理的要求。 小母牛生长率取决于饲料来源和饲料质量。监测小母牛生长情况是合理分配饲料资源使得小母牛获得营养水平均等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应当不断调整饲喂计划、畜舍安排和卫生保健以免小母牛生长过慢或过快。 小母牛生长过快对体重和难产的关系影响。一般来讲,难产与下列因素中几个因素有关: (1) 胎儿过大:遗传原因,超过预产期; (2) 母牛发育不良且胎儿体格过大; (3) 小母牛过于肥胖,体内脂肪沉积过高影响正常分娩。 采取下列措施可最大限度减少难产: (1) 选择难产率低的公牛进行配种; (2) 调整小母牛生长率,使其在分娩时的体重保持在其成年后完全成熟体重的80-85%; (3) 避免小母牛过于肥胖或过瘦,分娩时年轻母牛理想体况评分应当是3.5左右。 2 生长与泌乳 2.1 体重和产奶量 产头胎时体重和第一次泌乳量呈正相关。这种正相关并不是指遗传体型越大越好,理想的要求是小母牛在分娩前已经充分发育。在美国,荷兰黑白花奶牛产头胎时的平均体重应当达到620千克才能在第一次泌乳期时发挥最高产奶量潜力。小母牛的生长曲线是体重随着年龄呈直线上升,但是生长率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整个饲养期间小母牛的生长率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小母牛的生长特征可分为匀速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小母牛有能力通过快速生长来弥补匀速生长期的生长不足。小母牛在各个阶段生长率不同反映在: (1) 饲料来源随着季节变化; (2) 配制日粮的精粗饲料和矿物质质量有变化; (3) 为调整小母牛生长率所采取管理措施上的改变(如青春期前后饲喂管理的差别等)。 2.2 青春期前后的生长率与乳腺发育 丹麦研究表明大型品种奶牛如果日增重超过600-700克,小型品种的奶牛日增重超过400-500克,对其将来产奶量有副作用。然而,上述研究结果有争议,因为有的生长缓慢的小母牛(即产奶量高的牛)通常比生长快的小母牛产头胎时年龄大,因而体重也高。实际上生长快的小母牛产奶量低可能不是因为青春期前生长过快,而是由于产头胎时体重不足。若青春期前生长率低,就会延迟青春期和配种月龄,因而可能在24月龄以后才产头胎。美国高产奶牛群体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母牛生长率变化为800-950千克/天。 研究表明小母牛乳腺发育期间如果生长过快会导致乳腺脂肪组织增加而乳腺泌乳细胞减少。泌乳期间产奶量与乳腺泌乳细胞的数量呈正比。因此,青春期前生长过快会导致将来的产奶能力永久性障碍。乳腺是个与繁殖系统有关的器官。因此,乳腺的发育受小母牛繁殖各阶段(青春期、妊娠期、泌乳期)激素变化的影响。 根据小母牛的生长速率,达到青春期的年龄是在9-12月龄,为了保证小母牛在24月龄之前产犊,小母牛应当在12-13月龄达到青春期,若青春期生长缓慢或达不到下列要求,小母牛产头胎时就难以获得理想体重: (1) 妊娠期间加速生长,日增重在900克以上; (2) 推迟配种和产犊年龄。 青春期后加速生长对泌乳组织的发育和将来的产奶量没有副作用。另外,妊娠期间饲喂高能量日粮促进生长通常比较理想,因为可以保证: (1) 胎儿营养良好; (2) 产犊时小母牛发育充足。 然而,日粮中能量过高且蛋白过高往往会导致脂肪沉积,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反而受阻。过于肥胖的小母牛难产率通常都很高,产后代谢病发生率也较高。因而,饲喂平衡日粮是避免肥胖的好办法,体况评分和体重监控是评价妊娠母牛饲喂水平的一种较好的工具。 2.3 补偿生长 短期的饲喂不足造成的生长缓慢可以由后来几个月的适当饲喂使奶牛快速生长来弥补,这一做法称为补偿生长措施。若小母牛饲喂不足时间过长,特别是小于6-9月龄,即使采取补偿生长措施往往也不能完全弥补生长不足,而且对小母牛的发育、性成熟、生殖力以及泌乳能力都有永久性的副作用。补偿生长措施对月龄稍大些的小母牛效果比较好。只要饲喂不足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对小母牛的生长就不会有长期的影响,青春期前和妊娠的最后3个月不应当采取补偿生长措施。饲喂不足后采取补偿生长措施更实用于12月龄以上的小母牛,也就是说更适合用于怀孕早期的母牛。 3总结 3.1 体重、体高和体况评分 体重、体高和体况评分是评价小母牛生长情况的3个重要指标:体重是评价小母牛生长情况的最常用指标。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指标,只使用体重不能全面反映小母牛的营养状况。还必须通过测量骨骼生长情况比如体高和体长来评价小母牛的发育情况。体高反映小母牛骨架发育情况,体重反映小母牛各器官、肌肉、脂肪组织发育状况。体况评分也可以用来评价小母牛饲喂和管理情况。这一指标用于测量、评价体内脂肪组织沉积储备情况。因此,当与体重、体高指标配合使用时,体况评分有助于评价骨骼、肌肉或脂肪的生长发育状况。 3.2 小母牛各阶段的体重标准 犊牛期间(0-6月龄)适合快速生长,其平均生长率可以达到900-950克/天,3月龄体重应当达到120KG,6月龄体重应当达到200KG;青春期前(7-12月龄)生长中速,其平均生长率应该控制在800克/天左右,主要是为了避免过度生长和孕前准备;13月龄配种体重达到370KG;青春期后怀孕期间可以快速生长,其平均生长率可以达到900克/天以上,进产体重达到650KG。这样可以在产犊时获得理想体重和较高的产奶量,并且整个饲养期间没有或减少其负面作用。这是饲养小母牛最好的策略。 3.3 体重的测量方法和频率 较为理想的是使用TRU-TEST奶牛专用电子称量系统,小母牛的称重地点可放置在牛群通道或圈舍门侧,站位称重,每周一次。成母牛的称重地点可放置在奶厅通道或圈舍门侧,自走称重,每周一次或每天一次。积累日常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指导生产管理。 3.4 关于成母牛的体重监控 在我国奶牛养殖的现实条件下,其指导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成母牛的体重重量变化,和胎次、泌乳阶段、产奶量、采食量、日粮浓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预测,至少在体重、产奶量和采食量三者之间,可能存在回归关系。这些深入的研究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